本文目录:
|
青玉案 贺铸赏析
最佳答案:
上片
- 凌波不过横塘路,但目送、芳尘去:词人目送美人离去,却无法挽留,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无法触及的惆怅。
- 锦瑟华年谁与度?月桥花院,琐窗朱户,只有春知处:词人想象美人的青春年华与谁共度,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自身孤独境遇的感慨。
下片
- 飞云冉冉蘅皋暮,彩笔新题断肠句:描绘了暮色中的景色,词人挥笔写下断肠的诗句,表达内心的愁苦。
- 试问闲愁都几许?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时雨:运用博喻手法,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,以烟草、风絮、梅雨形容愁绪的繁多与绵长,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。
这首词虚写相思之情,实抒词人郁郁不得志的愁绪,含蓄地流露出其沉沦下僚、怀才不遇的感慨。其立意新奇,想象丰富,历来广为传诵。
青玉案贺铸赏析
贺铸《青玉案》赏析
贺铸的《青玉案》是一首富有深意的词作,其精妙之处在于词人巧妙地将景、情、人融为一体,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深邃的艺术境界。
一、词作概述与主题
《青玉案》以秋景为媒介,抒发了词人深沉的相思之情。全词情感深沉,风格细腻,意象丰富,展示了词人高超的艺术才华。主题围绕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与追忆,反映了词人内心的波澜与情感的纠葛。
二、艺术手法与表现手法
贺铸在《青玉案》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。以景起情,通过描绘萧瑟的秋景来渲染凄凉氛围,进而引出词人的情感抒发。词人善于运用意象,如“青玉”“金凤”“明月”等,营造出一种高远而神秘的意境。词人还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,如比喻、拟人等,使词作更加生动鲜明。
三、词作内容与情感分析
上片,词人通过对秋景的描绘,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。下片则转入对恋人的思念,情感深沉而真挚。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,将内心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四、风格与影响
贺铸的《青玉案》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,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词作既具有婉约之柔美,又不失豪放之气势。在词史上,贺铸以其丰富的创作实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,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。
《青玉案》是贺铸的一首经典词作,以其深邃的意境、真挚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手法,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喜爱与赞誉。
青玉案 贺铸 赏析
贺铸的《青玉案》以其深情的抒发和独特的艺术手法,成为了词坛的一曲“断肠之词”。这首词主要描绘了词人因理想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闲愁,通过上片的爱情描绘和下片的景物比喻,展现了词人内心的迷茫和凄苦。
上片通过“凌波不过横塘路,但目送,芳尘去”描绘了词人与心上人的一次邂逅,虽未能进一步接触,却留下了深深的思念。他用“锦瑟华年谁与度”来暗示自己的孤独,想象着她在月桥花院、朱门琐窗中的生活,反衬出自己的寂寥。
下片则转而描绘暮色中的景色,碧云、香草、彩笔,都被赋予了愁绪的象征。词人以“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时雨”三个生动的比喻,将抽象的闲愁化为可感的画面,展现了江南暮春时分烟雨迷蒙的场景,这一系列的比喻被誉为绝唱,贺铸因此获得了“贺梅子”的雅号。
整首词巧妙地运用了赋体和比兴手法,通过描绘具体景物,传达出词人深沉的情感。结尾处的景物比喻,更是以江南景色隐喻愁绪的广度和深度,时间的绵长和难以断绝,使人深感其愁肠百结。贺铸的这首《青玉案》不仅是对江南春愁的细腻描绘,也是对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沉痛感慨,展现了词人深沉的人生哲理。
宋贺铸青玉案原文及赏析
凌波不过横塘路,但目送、芳尘去。锦瑟华年谁与度?月桥花院,琐窗朱户,只有春知处。
飞云冉冉蘅皋暮,彩笔新题断肠句。若问闲愁都几许?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时雨!
〔凌波〕形容美人步态轻盈,语出曹植《洛神赋》:“凌波微步,罗袜生尘。” 〔横塘〕在今江苏苏州胥门外,贺铸在此曾建小屋。〔锦瑟华年〕指美好的青春时期,语出李商隐《无题》诗:“锦瑟无端五十弦,一弦一柱思华年。” 〔蘅皋〕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。〔彩笔〕传说齐梁时的作家江淹曾梦见郭璞向他索取彩笔,嗣后做诗再无美句。
从词意看,它作于苏州横塘。其时作者晚年独居,退隐郊外。某日,他路遇一位女子,引起了内心无限的枨触。词即从那女子的身影写起,“凌波”言其步态轻盈,“芳尘”言其“罗袜生尘”,合以上两句就写出了那位女子的娇美之态和词人对她的眷顾之情。“锦瑟华年谁与度”则是那人去后词人的揣度之辞:这样青春美貌的女子,有谁与她共度美好的年华呢?这表面上是“怜人”之言,实际又是“自怜”之辞,原因即在于作者自身也有一种“美人迟暮”的心理。这就暗暗绾合到贺铸本人的人生经历了。“月桥花院,琐窗朱户,只有春知处”三句继续写他对她的想象:前两句极写其居处之美,后一句又点明其心境之寂寞——只有一年一度的春光才能到其居处,知其内心。这又与作者自己怀才不遇、世无知己的情况,悄悄吻合。所以从其“底里”来看,此词实质上又暗寓了词人自身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感慨。
换头一句,转写眼前所见之景,其时飞云冉冉,日已暮也。但是,“日暮碧云合,佳人殊未来”(江淹《休上人怨别》),痴立久望而见不到伊人的倩影,词人就只能把满腔的愁苦诉之于笔端。因而其笔下就出现了这样的“断肠”名句:“试问闲愁都几许?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时雨。”这结尾几句端的是警策妙句,它先以“试问”一句提起读者的注意力,然后用三个“景语”串连成一种迷离灰暗的意境,来回答他“若问闲愁都几许”的提问,收到了以景寓情、情溢景中的奇妙艺术效果。试想,“闲愁”本是无形无迹、难以捉摸的感情活动,若作“正面答复(比如说“愁闷得极”、“愁闷煞人”等等),那就显得太嫌单调和抽象了;现今,他不正面说“愁”,而将它“转化”为一幅令人无限愁苦的“画面”——遍地的烟草,满城的风絮,再加上那江南最为撩人愁绪的黄梅雨,这光景正如后来李清照《声声慢》词所说的那样,是“怎一个‘愁’字了得!”所以这个结尾,不仅譬喻新奇(且又用了“车轮大战”式的“博喻”),而且“比中有兴”(宋人罗大经评语),故而收到了“意味更长”、“意余言外”的妙处。再联系上文所言的作者自己的身世感慨,我们也可发现:在这一连串“闲愁”之中,实又包含着贺铸除开恋情之外的更为深广的人生忧伤。清人黄蓼园说得对:此词下片“言幽居肠断,不尽穷愁,惟见烟草风絮、梅雨如雾,共此旦晚,无非写其境之郁勃冷寂耳。”(《蓼园词话》)后来,词人还因此几句而获得了一个“贺梅子”美名,这也可算得上是词坛的一则佳话了。
本文推荐:个旧家具维修:https://gejiu.hhxxg.com/jiajuweixiu/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